能超外频 但bug太多 华擎B660M PG Riptide评测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asrock homepage 能超外频 但bug太多 华擎B660M PG Riptide评测

能超外频 但bug太多 华擎B660M PG Riptide评测

2022-12-25 14:47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12代CPU超外频特别是非K超频,在前面也是引起了热议,但当时便宜的超外频板只有ROG B660,1600的价格很多人都难接受,何况主板只能支持DDR5内存。

而前不久华擎发布了一款新品B660,卖点就是超外频,而且支持DDR4内存,本期就来看看这主板。

主板是新系列叫“黑潮风暴”,包装是蓝黑色的

配件上有说明书、两条SATA线、宣传卡、飞碟、贴纸、三包凭证、两个M.2螺丝

主板是MATX规格4条内存插槽,供电部分均有散热片覆盖。

但第一眼看到主板就感觉怪怪的。首先这CPU供电的8+4Pin长的很别致,我也是第一次见到。走线的话估计也麻烦不少。

然后主板的一体化IO挡板和供电散热片中间没遮挡,也不太好看。

主板的PCIE插槽除走CPU的X16插槽就只有一个X1插槽,一个MATX主板这设计非常罕见。

这插槽设计甚至不如自家B660M HDV。

虽然这个X1插槽做了开放设计

但这个显卡插槽其实往下了一槽

上2.5槽显卡后就会挡住X1插槽,这个插槽设计很糟糕。

同样糟糕的还有debug灯,华擎这debug灯又是在主板下方,且又没做颜色区分全是红色

在显卡插槽下移一槽的情况下,上2.5槽显卡后debug灯就会完全挡住看不到,而这张主板又是定位超频折腾的主板,这debug灯位置真的无语。

M.2接口有两个均支持PCIE4.0,第一个有散热片覆盖。主板还有一个M.2 WIFI接口

IO挡板上也给天线预留的安装位。

而主板超外频的关键芯片就在第一个M.2上方,来自IDT。

风扇接口有五个,SATA接口有四个,中规中矩的配置。

前置TYPE-C接口也有不过速度是5Gbps的,这就比较差了。

RGB接口到不错有三个5V 3针ARGB接口和一个12V4针RGB接口

IO接口上有4个USB2.0接口,1个PS/2键鼠接口,1个HDMI接口1个DP接口,4个5Gbps的传统USB3.0接口,网口音频接口。高速USB接口和TYPE-C接口都没给蛮抠的。

主板有线网卡是瑞昱RTL8125BG 2.5G网卡,声卡是瑞昱ALC897。

再来看供电,PWM芯片是立锜RT3628AE最大支持8+1相供电

实际主板是7+1相供电,核心供电实际是7相并联的14路。

每相供电2上2下的设计上桥是上桥为SM4508下桥为SM4503

上机在初版BIOS下可以看到还是有BFB技术,BFB只能把PL1解锁到140W

手动设置PL1最大也只能125W

在XTU里所有选项是灰色的无法调节功耗墙。这默认的功耗墙也太低了。

而2.02的测试版BIOS BFB是可以解锁到200W

3.01的正式版BIOS BFB又减少了只有160W

同样不管那版BIOS 都无法进一步解锁PL1。

当然也无所谓,因为在2.02测试版BIOS下上I9-12900KF和利民360水冷测得主板也只能提供200W的供电能力,没法跑满不降压的I9

甚至室温再高点的话会200W都会触发供电过热降频。此时主板上方的散热片温度有100多度,底下的MOS更热。

所以这所谓的14相供电也就看这唬人罢了,还是干不过迫击炮重炮手。

当然个人感觉软件识别到的功耗和电压有些问题。我手上的12600K拷FPU显示的功耗是127W

但我特地测了整机待机功耗65W拷FPU功耗245W这差了180W

虽然实际转化给CPU是会有一定的耗损,但30%是不是太高了?要知道我的电源是艾湃电竞AG-750M金牌全模组电源,转化率不低。

在电压上我这颗12400F加了些电压拉了125外频超全核5G拷FPU可以看到XTU、AIDA64、CPUZ识别到的电压是1V不到,但CPU功耗却有近120W,这电压明显偏低

实际在HWinfo64里可以看到核心电压是1.288V这才相对正确。

所以这主板实际供电能力大概是230W左右,可满足I7超频,但需注意下供电散热。

超外频的话首先把主板的功耗墙解开,就是上面提到的BFB

然后去BIOS CPU选项里把CPU P核频率设置全核或者分核

如果不设置你拉高外频的话华擎会自动降低倍频,这里的12600K倍频就自动降到43了,正常是45.约等于白超。

设置完后再到下面的BCLK这里设置外频。CPU频率和外频的关系是外频x倍频=CPU频率

我这里拿12400F举例,CPU倍频是40,要超5G的话,做个除法得出对应的外频是125

当然你啥都不调直接设置外频125大概率是开不了机的,超频别想的一蹴而就,我建议大家每5个外频慢慢加上去

另外往上超需要加压,电压模式有固定和补偿两种模式,选啥看个人,我是喜欢补偿模式,下面是防掉压曲线了,固定电压的话这个设置Level 1电压就相对准确。

超外频还需注意ring频率、E核频率还有核显频率都会同步加上去,超高的话这些也会导致CPU不稳定,建议适当降低。

ring频率就是cahce ratio中文是缓存

E核的设置和P核的一样就不多说了.而核显的频率就比较麻烦,目前在BIOS里是看不到核显频率的选项的,没法调节,所以用这张主板的千万别用核显。

还有分核超频的话很可能单核频率会先到瓶颈,也需适当降频,以12400F为列,默认单核4.4G全核4G,加125外频的话意味着单核5.5G,可能无法开机。

在内存上这张主板问题就更大了。上12600K和朗科绝影RGB开启3600 Gear1的XMP

一段时间后显示超频失败。

我试了很多套内存几乎都这样。很可能是SA电压过低的问题。

在BIOS FIVR设定里是有SA电压设定的

但我设定1.35V还是没法开启3600Gear1的XMP。

实际在3400频率Gear1 Hwinfo64识别到SA电压是1.4V这可不低

然后重启电脑在BIOS里设置内存频率3600

一段时间还是显示XMP失败

1.4V的SA电压3600Gear1都不能开,我是没听说过有这么雷的,何况我这U一直在用体质我清楚。

实际上华擎主板的SA电压并不是FIVR里的,而是电压选项里的VDD IMC。

把VDD IMC电压设置1.4V后就能成功开启3600Gear1的XMP了,不过Hwinfo64识别的SA电压是1.2V和设定的不一样,有些问题。

当然这其实还有个隐藏问题,有看过我七彩虹主板评测的就晓得,即便是默认0.9V的SA电压都可以3600Gear1,华擎现在不行,很可能华擎默认给的SA电压都没有0.9V,也不晓得华擎怎么搞的,估计一堆人说华擎这板内存超不了原因就在这。

超频上由于BIOS无3900、4100这类选项

所以只能做到4000G1.

用新长鑫颗粒的朗科绝影RGB 3600频率1.35V电压时序是15-17-17高频可以开到4000.

用美光C9BLJ颗粒3600频率1.5V电压时序是14-16-16,高频只能4533。

用三星BDIE颗粒的阿斯加特博拉琪3600频率1.5V电压时序是14-14-14,高频能开到4400

内存高频这块差些,到无所谓真玩高频直接DDR5了。

这张主板超起外频来,内存部分又有新的问题。我们可以通过超外频来小幅提升Gear1,比如这里102的外频对应4080Gear1,正好BIOS又没4100G1的选项。有提升

但是内存超的高了后外频就只能加103内,我这里拿3600 16-18-18 XMP的内存降低到3200频率然后加到104外频

一段时间后超频失败

这VDD IMC我也设置了,内存时序频率也没到瓶颈,我不清楚为何会失败,可能是bug。

这个主板还有问题,外频超的高了,内存Gear1就上不去,这里外频110.25,没错外频可以不是整数,内存频率3528,我往上加一档到3748

然后又超频失败。

我测了半天基本上外频超的高了,内存Gear1基本3600左右就瓶颈了,估计也是个bug.

还有个bug不过这不是华擎的问题而是AIDA64,超外频后AIDA64内存效能会出现异常.

在不超外频下3600频率G1时序14-15-15,软件显示读取带宽5.5W写入约5.2W,拷贝5.3W延迟54.7,把外频超到125,3000频率G1时序17-17-17,软件显示读取带宽5.6W写入5.4W,拷贝约5.4W延迟51.8,超了外频这频率低时序差跑出的成绩还更高显然不合理。

虽然说CPU的效能确实会影响AIDA64内存测试的成绩,但这差距过大了。不正常估计也是个bug。

所以这张主板的内存超频就有些复杂了。首先无论是啥U都先去VDD IMC哪里把电压调大来,最大限制1.41V,求稳就1.35V吧。

如果是非K CPU那没事,想怎么超就怎么超,毕竟本来就锁SA内存Gear1上不去

代K的和QS就麻烦了,超内存和CPU就二选一了

CPU超的高内存基本最大只能3600Gear1,内存超的高外频就只能加103内,CPU性能就差了

整体来看华擎B660M PG Riptide,虽然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块能超外频的DDR4 B660主板,但是bug实在是太多了,操作逻辑也混乱。目前只建议给非K正式版CPU用户购买。代K的建议直接Z690,我用铭瑄七彩虹Z690都没华擎这么多问题,而qs CPU建议等微星的新迫击炮。最后希望华擎赶紧修下bug这主板bug实在是太多了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